马原
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是人民性。
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具体物质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意识活动是一个主动的创造性过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鸡蛋从外面打破是食物,从内部打破是生命”说明辩证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一个以抽象为逻辑起点,通过各种形式的逻辑中介,达到以思维具体为逻辑重点的运行过程。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
真理不是客观实在。
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历史性概念,它是指社会活动的两种不同的状态。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依赖性。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生产关系: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集中体现为阶级关系。
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经济基础是社会的“骨骼系统”,上层建筑是社会的“血肉系统”。
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国家政权。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最大区别: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
商品的价值在质的规定性上是相同的,因而可以相互比较。
使用价值可以用量来衡量。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以使用价值为前提。
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商品一定是劳动的产品。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新创造劳动力的价值,新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矛盾的唯一途径是交换。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
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商品与货币的对立。
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衡量和表现一切商品价值。
支付手段:货币在清偿债务或延期支付时执行的职能。
流通手段:现购。
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在阶级关系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资本家购买的不是工人的劳动,是工人的劳动力。
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
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是基于劳动者的完全的人身自由。
马克思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资本积累是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实质: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经济危机最基本的阶段是危机阶段。
资本主义的人权原则强调的其实只是政治权利,忽略和不承认人的生存权、发展权。
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实现统治的形式是参与制,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
国际垄断同盟:
早期主要形式:国际卡特尔
早期非主要形式:国际托拉斯、国际康采恩
当代主要形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
国际水平分工逐渐取代国际垂直分工,以资本、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为前提,以跨国界组织生产为核心,以全球化生产体系的形成和建立为标志。
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的标志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1871年爆发的巴黎公社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取消商品货币关系。
新经济政策:发展商品经济。
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是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
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的: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是指: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发现永恒。
意识可以(通过实践)转化为物质。
社会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的辩证统一,不存在独立于人之外的社会客观过程。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
实践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
把握可能性要注意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
可能性没有真实和虚假之分。
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矛盾双方只有通过斗争才能达到对立面的融合,不能调和。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为实现了和谐,则万物即可生长发育,如果完全相同一致,则无法发展、继续。
矛盾双方可以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一般和特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整体和部分是分析一个事物的时候用的。
在总的量变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区分质是认识量的前提,考察量是认识质的深化。
克服是发展中的非连续性,保留是发展中的连续性。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其中最后一个阶段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是扬弃的结果。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与流的关系。
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在表现形式上则是不同的。
改造世界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是否具有目的性不能用来判断一种活动能否被称为实践活动。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是摹写/反映与能动/创造。
人的认识是反映性或摹写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以感性直观为基础,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人对事物的认识:从感性具体到抽象到理性具体。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会导致唯理论和经验论。
现象与本质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真理永远处在从相对到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
实践不一定先于认识。如预测、假说、规划等。
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
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
必然是自由的根据和限度。
全部社会关系分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两大类。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之一,但不是唯一源泉。还必须有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力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生产力表示人与自然的关系。
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有内在联系,其性质由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
语言不是社会意识形态,不属于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是观念上层建筑,具有阶级性。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
政治上层建筑于上层建筑中占主导地位,主要内容有:建立起一定的政治、法律制度,建立起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并且体现着人们之间的一定政治关系。
社会存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
社会发展不是自发的过程。
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实体。
现实的人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
价值与交换价值的矛盾实际上是价值与其表现形式的矛盾。
有价值的一定有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商品的价值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
所有制的性质和特点只能从现实的生产关系的实际运动中去把握和理解,而不能从所有权出发去认识。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实质是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过程。
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强度日益提高。
资本积累的规模大小取决于①对工人的剥削程度②劳动生产率的高低③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④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
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产业资本循环的基本条件:产业资本必须保持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产业资本必须保持每一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工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表现为劳动的价格。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才转化为生产价格。
垄断改变了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
金融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金融联系、资本参与、人事参与。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①借贷资本输出②生产资本输出③商品资本输出。
资本在循环过程中的三种职能: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导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因素没有发展中国家的斗争。
法人资本所有制是一种基于资本雇佣劳动的垄断资本集体所有制;国家资本所有制是生产资料由国家占有并服务于垄断资本的所有制形式,体现着总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关系。
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十月革命是在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获得胜利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通过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战时共产主义:余量收集制、取消商品货币关系。
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制取代余量收集制、发展商品经济。
新经济政策实施不等于苏联模式开始形成。
优先发展重工业不是列宁提出的。
人口和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也是全人类理想与全体中国人民理想的关系。